top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第1775号(教育类178号)提案答复的函

2019-04-03 10:26:32发布源:点击数:0

在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从政策要求、课程落实、人才培养等方面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

  一、以国家课程为载体落实健康教育内容

  1.印发文件,明确要求。教育部2008年印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不同学段健康教育目标、内容以及对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及保障机制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分别是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

  2.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循序渐进提出学习要求。小学阶段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影响。初中阶段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高中阶段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运动;学会锻炼,增强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体育实践能力;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发扬体育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为新时代健康文明生活做好准备。

  3.通过《道德与法治》等相关课程有机融入健康教育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初中道德与法治强调“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要求学生“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初中生物课程专门设置“健康地生活”主题,强调“健康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安排了“健康地度过青春期”“传染病和免疫”“威胁人体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酗酒、吸烟和吸毒的危害”“医药常识”“关注食品安全”等内容。初中化学课程要求“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了解“被污染或变质的食物对人体的危害”等。2017年修订印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化学科学在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依据物质性质分析健康问题的意识”。

  4.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健康教育效果。2017年教育部研制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了考察探究、职业体验等活动形式,推荐了如“零食(或饮料)与健康”“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身边环境污染问题研究”主题活动,指导学生通过调查、资料收集、交流讨论和展示分享等,增强健康的饮食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此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还留出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要安排课程内容。许多地方和学校积极开发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等特色课程,增强育人效果。

  二、鼓励并支持普通高校设置健康教育相关专业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公布最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并将本科专业设置权更多地下放到高校,要求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学科发展等方面的需要调整和设置专业。根据《规定》,高校新设置健康教育相关专业,可经高校申报、高校主管部门召开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会议审议、教育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由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教育部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实际需求,按照《规定》的程序申请设置健康教育相关专业,也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置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另外,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二级学科由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教育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设置健康教育相关学科或研究方向,培养健康教育人才。

4201110200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