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第1461号(教育类148号)提案答复的函

2019-04-03 10:20:39发布源:点击数:0

长期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青少年防灾意识与技能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相关学科课程、教材和日常教育中,通过采取课堂教学、参观考察、体验操作、知识考核等多种方式开展学生防灾减灾教育,提升学生在遇到突发灾害时的自救互救能力。

  一、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相关学科课程和教材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在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课程教材中系统融入了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和针对性应急措施,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一是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学科课程。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和求助方法;了解我国曾经发生过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学习在自然灾害中自护与互助的方法。《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台风、洪涝、干旱、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关注人类如何提高防震减灾能力,能列举主要的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措施,建议在地震多发地区进行防震演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能够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介绍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并列举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应对措施和主要成就。生物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建议学生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等。

  二是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安全护我成长”单元,介绍了面对各种安全风险,小学生需要注意的预防和救护措施;六年级下册“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单元专门介绍了我国遭受的自然灾害、国家和个人应对自然灾害的各种措施,并结合实例阐述了人类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在“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中专节介绍了我国多发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重点介绍了中国的地质、水文、气象、生物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浙教版初中《科学》分别在七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上册介绍了地震、泥石流、干旱、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及其防御,并设计了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

  一是推动防灾减灾知识融入到体育、军事等课程中。各年级体育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基本掌握溺水等应急处理方法。军训课程以“上一堂消防常识课、开展一次疏散逃生演练、举办一次消防实践、阅读一本消防知识读物”的“四个一”为主要内容,要求将消防等安全教育作为军训内容且不少于“4课时”。2017年,全国80%的大学、高中在新生军训中落实了消防等安全教育的内容。

  二是强化实践活动引导作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推荐活动主题,引导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等方式强化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培养。如在“家务劳动我能行”主题中让学生初步学会家庭触电、火灾的预防、救急和逃生;“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演练”主题中让学生搜集信息,了解当地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走访当地防灾减灾部门,了解防灾减灾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教育部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开通了中小学安全教育频道,整合、汇聚和应用优质安全教育资源。各省、市都建立了安全教育平台,让学生通过安全教育平台的视频、图像、安全技能文字讲解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并通过知识考核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但也存在一些农村学生因信息化资源不到位等原因无法通过安全教育平台学习相关安全知识。今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通过“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积极推动把更多的安全教育数字资源纳入到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让学生或家长能够充分、有效、准确的学习各类安全知识。

  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各地各校以“5.12”防灾减灾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会同中国科协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等各类科普活动,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三、推动实现应急疏散演练常态化

  2014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定期开展安全演练,不断提升学校应急疏散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常态化组织开展防震应急演练活动。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妇联等部门和中国儿童中心、中国少年报等单位,开展了暑期消防安全第一课、消防夏令营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师生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和演练;下一步,消防部门将组织发动各类学校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培训和疏散演练;并指导各地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重点面向学校、社区开展安全培训和演练。

  四、积极构建防灾减灾教育协同机制

  教育部积极与相关部委合作,整合资源,提升防灾减灾教育实效。

  一是深化与家长的协同教育。一方面发挥学校宣传防灾减灾的辐射作用。倡导和践行“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理念,让学生成为提高家长、家庭防灾减灾能力的传播者。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法,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假期家访、家长接待日、《致家长的一封信》、成立防灾减灾义务宣传小组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宣传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利用具有防灾减灾知识的家长,帮助学校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

  二是开展减灾防灾模式构建试点。中央电教馆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自2016年至2018年承担“中国西部农村减灾防灾模式构建试点”项目的教育子项目,负责提高四川什邡市、绵竹市、北川县小学学校及师生的减灾防灾能力。截止到目前,项目依托四川省减灾防灾专题社区和北川、绵竹、什邡三个市的减灾防灾专题社区,开展了骨干教师培训、安全教育课观摩活动、应急预案评选、生命安全教育夏令营等各类线上线下安全教育活动。

  三是建设灾难模拟场所。近年来,消防部门持续推动各地加强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开展全国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命名。目前,全国60%的县级行政区域建有消防科普教育基地,许多教育基地包含电气、地铁火灾和地震等灾害事故模拟场景,各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社会单位员工和社区居民到教育基地和消防站参观体验。下一步,将进一步整合利用相关资源,印发消防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指导意见,加强和规范消防科普教育基地、消防文化主题公园等阵地建设,推动各地建好用好各类消防阵地,不断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42011102000042号